编者按 | 8月25日配资融券网,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6天时间,采访团将分南北两线赴武汉、鄂州、潜江、天门、荆州、宜昌、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走访调研,解码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大河财立方报道团全程参与,一起探秘活力湖北。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冉衡 摄影】“三无”“四不像”,两个关键词对应武汉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
“三无”,是说它是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不明确机构规格、不核定事业编制的事业单位法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四不像”,是指它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
从2022年正式运行,到今年8月,武创院已设立专业研究所、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
在此基础上,武创院正积极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初步形成“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
用创新的办法破题创新
像,意味着确定。不像,对应着不确定,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四不像”,恰好给人这样的感觉。
实际上,如此表述并非戏称。翻看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写道,组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为何要设立“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这样更能适应当下的创新需要吗?
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设想和筹备之初,就希望借助创新的力量,打破旧有的思维、规则和办法,致力于畅通各类创新要素流通渠道,打造人才、技术、资本“蓄水池”,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勇闯现有创新主体解决不了的“断裂带”“死亡谷”。
初心之上,武创院确定要做“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必须要做”的事,重点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全力推动武创院加快建设集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投资、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吸引与集聚人才于一体的“枢纽型”创新平台,武汉市出台多项政策保障措施,比如每年安排10亿元武创院专项资金,一次性提供可拎包入住的科研办公场地10万平方米。
在体制机制上,除了“三无”的定位,理事会简化考核方式,为武创院减负松绑。对武汉市尚未有明确规定的相关制度,允许武创院根据需要自行制定。
从放权赋权的程度看,武汉市赋予武创院资金使用管理较大的决策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可自主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自主调剂项目预算,并允许武创院探索市场化的项目投资机制和资产评估机制,按照市场方式进行投资、管理和退出。
用创新的办法破题创新,武创院集科技体制改革、知识产权与生产性服务、吸引与集聚人才、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创业投资五大功能于一体。
2020年底开始筹建,2022年正式运营,截至目前,在短时间内,武创院已经设立专业研究所、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孵化900余项科技成果和400余家科技企业。
科技和产业在此聚合
8月25日,采访团来到位于光谷的武创院,展厅内的成果琳琅满目——
从蛋白质含量从8%提升至12%的高产高蛋白玉米,到针对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多模态神经调控系统,再到玻璃多维光存储光盘、“稻米造血”,一个个代表性科研成果,融汇了武创院的创新理念和成果。
比如,高产高蛋白玉米,体现的是“以需定研”,就是以“用”为导向的创新模式——
需求在哪?我国饲用蛋白进口依存度高。
如何解决?找出高产蛋白关键基因,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实现高产高蛋白玉米培育。
结果如何?玉米蛋白含量从8%提升至12%,含水量降低7%,为大豆蛋白替代提供源头支撑。
在共投共担展位,武创院工作人员介绍了其独特的早期高风险项目支持方式。
原来,在科技成果转化初期,武创院以财政资金“拨转股”方式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企业方也投入部分资金,一起匹配团队、市场、政策等方面资源,分担技术产品化的风险,帮助企业快速起步。
待项目成熟后,再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发起产业基金进行投资,分担产品商品化中的市场风险,构建起“早期拨转股+成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为武创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亮点。
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由武创院联合高校和公司成立,运营实体为湖北武创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研究所面向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空地一体化载具的控制、三电、整机eVTOL制造、空地一体融合、机器人电池等前沿方向开展产业化。
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湖北武创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邰鑫来介绍,公司成立以来,获得武创院“拨转股”支持,正向研发各类电池、BMS、飞行器控制等产品。
“选择与武创院合作主要基于它的独特的体制机制,这非常适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武创院本身懂技术和产业,‘拨转股’的方式又很好地解决了前期资金问题,沟通起来非常顺畅。加上武汉人才集聚度高,科技人才聘请相对容易。”邰鑫来在受访中还提到,除了资金的支持,人数不算太多的武创院,还会积极帮助企业链接外部资源,“其中有几家已经实现非常深入的合作。”
目前,该公司在手订单超过2000万元,正处于快速进行产业化的阶段。
公开信息显示,通过“拨转股”方式,武创院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项目团队迈出成果转化“关键第一步”。
瞄准颠覆性技术
在武创院展厅之外,一块一墙之高的展板格外醒目,介绍的是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武创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
为何要打造这么一个听上去难度系数就很高的机构,武创院是怎么想的?
答案同样清晰。颠覆性技术是科技强国博弈的关键要素,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要“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武汉未来产业发展”。
实际上,早在2022年9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武创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商定在前沿技术发掘、成果转化及企业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当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承担着组织推进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大使命,与武创院开展协同创新合作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2024年1月,武创院与京津冀中心、上海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武汉中心启动实质运营,一批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进入项目库。
武创院院长李锡玲此前受访时曾表示,京津冀中心、上海中心是走在前列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共建单位,将以项目培育孵化为纽带,与武创院创新体系深度协同,助推武汉中心的迅速成长,打造中部地区颠覆性技术集聚培育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同时,还将进一步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
公开报道显示,在武汉市科技网格服务体系的支持下,武汉中心积极链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去年9月,就已经储备了超过200个潜在颠覆性技术项目。项目经理人团队与项目方深入沟通,就颠覆性技术项目的商业化路径反复磋商,在申报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的同时,一个个项目产业化公司正不断冒出。
在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会议上,2024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各奖项颁布,由武汉市科创局与武创院联合推荐的24个参赛项目中,共有10个摘得奖项。有部分就脱胎于上述项目储备。
这些项目,涵盖集成电路、低碳环保、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具有颠覆性技术“场景强、需求刚、路线特、产权独”的特点,不仅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对应着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当前,武汉市正大力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武汉市科创局已经出台相关举措,体系化服务武汉市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发现、培育、落地、成长。
而在系列组合拳之下,武创院“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已经初成。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配资融券网
恒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